点击蓝字关注
交了这个朋友
▼
其实不用多留心我们都可以注意到,当今最热门的专业是工程学、商业学以及金融学。
与这些专业的引人注目不同的是,文科学科却愈加遇冷,整个社会的关注度都不高。
先来做一个国家的横向对比。
在美国,自2009年以来,美国人文学科的研究资金一直稳定下降,之后甚至降至不到理工科研究与反战研究资金的二分之一。
在日本,主管教育的文科省近年来竟然一直敦促各国立大学缩小或废除人文社学学科。
再来做一个时间上的纵向对比。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们听说过什么出色的大文豪吗?
有听过什么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和评论家吗?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即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古希腊城邦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远隔万里的中国拥有孔子、老子这样的智者。
无论是开明的盛唐时期,还是市民阶层得到迅速发展的宋代,脍炙人口的诗句诗赋家家通晓。
就算是思想控制空前强化的明清两朝,也存在着大大小小颇具讽刺意味的作品和声名远扬的四大名著。
思想启蒙运动闹得沸沸扬扬的欧洲,拥有前沿思想的学者如数家珍,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伏尔泰、卢梭、康德、黑格尔等。
在广阔的大地上,“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文学家们留给俄罗斯不朽的精神财富。
然而涉及到当代的人文方面我们能想到什么呢?
只偶尔听闻鲁迅先生隐隐约约的呼喊,逐渐消失在喧嚣的风中。
如果知道谁都不分场合地引用他的话,估计被他老人家知道也得气的从棺材里跳出来。
▼
要说到人文学科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二战后了。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满目疮痍的欧罗巴大陆,学习人文学科的人数激增。
原因显而易见,大多数人开始对二战开始进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人间惨案。
然而奇怪的是,在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都得以高度发展的今天,各种资源触手可得。
这种便利并没有驱使我们去更好地挖掘“如何成为人”这个深度话题,反而助长了我们的功利性。
“手机在手,天下我有”,这种错觉产生的不少吧?
打开谷歌、百度、知乎,你就是新时代的钱钟书。
然而信息和知识的概念相差甚远。
有“知”不代表有“识”,求知不是单纯的信息检索。
▼
之前看到过一种说法:
之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缺少振聋发瞶的声音,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自我。
“个性”的概念被异化扭曲,成为了做事自私自利,罔顾他人想法的堂皇借口。
也正是因为如此,局限在一个小格局里,无法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忽视了众多发生在其他角落里的事,思想的高度和深度上不去,才会有那么多无病呻吟的作品。
在倾向于泛娱乐化的当前,新媒体占领我们日常生活的高地,固然可以了解不少东西。
但过于碎片化的东西对真正的思考领域鞭长莫及。
所以我们时不时还得回归到文学作品中来,其中不乏一些严肃文学作品。
若对此还是觉得摸不着头脑或仍然太“虚”的话,我归纳出了三点比较具体的意义:
01
文字是我们用来对抗虚无的利器。
其实面对明天,常常伴随的是一种未知的恐惧,每一天意味着有新的愤怒产生。
因为你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对世界来说,你太渺小,你太无力。
这是事实,所以我们推崇英雄主义和个人主义,特别典型的是日本的热血漫画,故事的开始往往是从一个平凡人身上展开的。
从文学中我们可以洞察到这种虚无,更好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会获得一种力量,让我们更加深入到生活中去。
不是说困惑和痛苦消失,而是与内在的充盈达成平衡。
02
文学旨在培养人们的共情意识。
共情不等于同情。
后者往往短暂且无力,前者不奢望完全的感同身受。
但同情能够将你置身于别人所处的场景一会儿,这样你就不会脱口而出一些“想当然”的话。
你可能会说,我只想专注于自己的舒适圈,不理会外面的纷繁有什么不好吗?
目前看来确实没什么不好。
但是长久以往,你会越来越麻木。
你如此,更多人也如此。
那么未来的你或下一代面临的是什么呢?
一个人人自危、冷漠的社会。
请记住,历史的车轮只是还没碾到你身上而已。
其实在当今国家这样的情况很普遍。
思想最为蓬勃旺盛的青壮年疲于追逐虚高的房价,大部分人在意的是支付首付和数年的房贷。
我们被捆绑在房价上,因为你努力的脚步永远追不上疯涨的房价。
其实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让你眼里只有房子哪还会有心思关心更大的格局呢。
所以说为什么共情那么重要,因为它为第三点奠定了情感基础。
03
文学可以实现社会价值,帮助承担社会责任。
如今文学的力量被严重低估了。
看似虚无缥缈,然而文学作为载体在不少重大的事件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大规模引发全球对有害化学物品影响环境的思考和讨论,之后不久美国各地通过了40多个法案限制杀虫剂的使用。
一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在其对当代问题的警醒和披露,而且体现在跨越时间维度的预见性,甚至有些还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比如《1984》《美丽新世界》《太空漫游2001》等。
虽然一些新闻报道和互联网上的言论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文字仍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由于传播的广泛性,有时候能引发更大的影响。
比如每年普利策新闻奖的颁发都会让更多人关注到一些原本不为人知的社会问题。
人文学科比起其他学科被人所最不屑的,大概就是它无法在短时间里“变现”。
即产生可视可摸可触的物质成果。
这也是其最大的缺点,因为它需要时间。
其实人文学科本身就立足于其未知性和不确定性。
没有什么“非黑即白”,它探索的是种边缘性。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科技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价值观和伦理观一直保存到现在。
▼
写这篇文章时不时想到当初作为文科生被理科生嘲笑的场景。
之前也听闻几位高校任职人文学科的老师调侃似地自嘲地位远不如理工科的老师。
一位喜爱哲学的朋友迫于将来的就业压力转入商学院。
学习历史的同学被视为没有出路。
学校里天天喊着“创业”的口号,学生被驱使着创业。
老师被赶着写论文的同时必须详细考虑立竿见影的具体成果。
......
你会说又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文学家、艺术家。
确实如此。
但通过那些看似“无用”的东西, 才能成为“一根思想的苇草”,并学会尊重那些投身于此的人。
谷歌早些年的座右铭是:
" Don’t be evil. "
(即不要作恶)
我想这也是人文学科可以教给我们的。
▼
关于作者
老张不扎心
精分 无趣
致力于通过文字
让自己变的更有趣
「 今日推荐 」
镜头下的小日子
「 今日话题 」
你觉得文学有用吗?
欢迎转发
一起探讨文学对我们的意义
别忘了关注我们哦
每天的推送都很精彩
(๑•̀ㅂ•́)و✧
「党参黄芪」
和中药没有半毛钱关系
但可能是一剂良药
让我们一起
温暖向上地生活
文字 || 老张不扎心 排版 || Tin 图据网络,侵删
Copyright © 日本漫画推荐联盟@2017